由自然资源部指导,中国测绘学会主办的中国测绘学会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博览会将于10月15—17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办。本届年会以“创新融合,智绘未来”为主题,集中展出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高精尖装备和最新成果。届时,还将举办大会主题学术报告和反映当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的系列论坛。
10月17日下午,由中国测绘学会主办、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数据传承历史,科技构建未来—文化遗产保护前沿技术”分论坛将隆重召开。届时,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詹长法、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爱群、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俞天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查群、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黄先锋、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友谊、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等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将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前沿技术”这一主题作相关报告。
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的发起单位和挂靠依托单位,将多维参与学术年会、分论坛及博览会成果展。
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是经中国测绘学会审查批准、同意设立的学会分支机构,由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测绘、文保和科研院所的专家、管理人员和团体组成。旨在融合现代测绘技术、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和现代宣传展示技术,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应用推广、法教宣传、知识普及等活动。
专业委员会于年11月2日正式成立,挂靠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任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张廷皓研究员,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均由国内知名文保单位、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测绘企业等机构的教授、研究员、管理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组成。
委员会工作范畴如下:
1、组织开展现代测绘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重大问题、关键技术、学术热点的讨论和攻关研究;
2、组织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应用活动,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转化;
3、推动国家标准的制定,以规范其各项作业要求,推动整个文物精细化测绘领域规范化发展;
4、承担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学校和社会公众提供多方面的战略咨询、科普实践等工作;
5、组织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6、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这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思想与智慧的大碰撞,这是测绘地理信息装备与成果的大舞台,地信大咖云集,业界翘楚荟萃。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主讲人信息主讲人
姓名:詹长法
单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职务/职称:副理事长
个人简介:詹长法,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现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年获意大利总统授予的“仁惠之星骑士勋章”,年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主持的潼南大佛本体修复项目获得“年度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表彰,主持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获得年全国十佳文物工程设计和施工表彰。~年主持和负责南海一号出水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年以来分别被浙江、上海、四川、广东等多所院校聘为兼职教授。年主持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分卷主编。同时发表、出版70余篇文物保护与修复相关论文及著作10多本。
报告名称:国际语境下预防性保护的科学构架体系
报告摘要:70年代中期以来,由意大利中央高级保护修复研究院研发及不断完善的文化遗产风险图综合评估系统,旨在掌握文化遗产损坏风险的相关科学数据。首先风险图通过制定“统计学群体”,把风险因素分为“单独脆弱性”和“区域危险性”,其次通过收集大量的有关文物构件、损坏及定义方面的数据来评价文物的脆弱性;再者,有关环境因素、气候因素的探测试验会为风险图积累评价参数。这些技术的先进性体现为:在理念上把文物保护纳入国土资源保护的范畴里,当文化遗产发生突发性毁坏时,能够及时而直观地统计出指数,并对决策形成指导作用,而且随着指数的变更,风险图还可以及时更新,体现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时性、全局性和整合性,为国民经济体系提供必不可少的决策性数据。目前,该评估体系已在世界很多国家开展合作创新应用领域。
主讲人
姓名:李爱群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职务/职称: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年度、年度、年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学者、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担任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工程抗震防灾与绿色发展创新团队”负责人、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项目创新团队负责人。
医院及其建筑综合性能提升改造规划、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抗风与隔震减振等研究。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第一或主要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科技奖励一等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32项;主编著作教材8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余篇,他引次,论文入选F(中国顶尖学术论文)。近年主持"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既有建筑功能提升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医管局重点项目——医院既有院区及其建筑综合性能提升改造规划工作指南等多项重要课题,医院建筑综合性能提升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报告名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关键技术
报告摘要:建筑遗产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建筑遗产保护问题的复杂性显而易见,面临极大的挑战。其永续传承,可通过实施预防性保护+研究性保护予以实现,而其中的关键是需赋予建筑遗产应具有永续传承的能力。
主讲人
姓名:张焯
单位:云冈石窟研究院
职务/职称:院长、文博研究员
个人简介:云冈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北京大学考古中心客座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宗教艺术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硕士导师。山西省“五一”劳动模范,山西旅游业十大功勋人物,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年6月被国家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联合授予“—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报告名称:云冈石窟大景区建设中的文化植入
主讲人
姓名:俞天秀
单位: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
职务/职称:副所长、副研究员
个人简介:从事文物数字化研究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科技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课题8项,承担甘肃省委组织部年陇原青年创新人才项目1项、甘肃省文物局课题2项。发表论文10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被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品聘为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研究生校外导师,“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报告名称: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与文化传承
报告摘要:中国文化艺术瑰宝的敦煌石窟,在千余年中经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正在逐步褪化,敦煌研究院近70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敦煌石窟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未来将建立“数字敦煌”资产管理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所有的数字资产;建立“数字敦煌”永久存储体系,确保数字资产的长期保存。继续完善“数字敦煌”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向用户展示丰富多彩的敦煌文化。
面对近20年产生的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挖掘其包含的文化价值,借助科技技术,在保护、研究和弘扬领域得以充分应用,传承敦煌石窟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主讲人
姓名:查群
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职务/职称: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年至今就职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现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文物保护规划和古建筑维修设计方案编制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邺城遗址保护规划、老司城遗址保护规划、塔尔寺保护规划、布达拉宫保护规划、大昭寺保护规划,以及老司城遗址文物本体维修、海龙屯海潮寺维修、布达拉宫精细化测绘项目等。
报告名称:布达拉宫精细化测绘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报告摘要:利用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测绘手段和仪器,通过控制测量与联系测量、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第一获取布达拉宫建筑在某个时间节点上真实准确的三维坐标体系的原始测绘数据;第二以此为基础建立布达拉宫建筑三维模型,作为布达拉宫有时代化特征的文物保护工作基础数据,服务于极为复杂的建筑特征及空间形态的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第三通过准确的三维坐标,推断出尚未被发现的封堵地垄,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达到精细化测绘和文物保护工作紧密结合。
主讲人
姓名:黄先锋
单位: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职务/职称:教授、博导
个人简介: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长期从事测绘遥感技术与文物保护研究工作。自年开展数字敦煌研究,开发文物数字化纹理贴图软件ModelPainter,用于敦煌游客中心球幕影院内容制作。-参与申请并执行计划《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与方法》。-年主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关键标准研究与示范(以石窟寺为例)》,制定文物数字化方面十余项标准。
报告名称:融合摄影测量、激光扫描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
报告摘要:针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摄影测量技术、激光扫描技术集成处理关键技术和应用进行分享,涉及高精度大规模三维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技术方面的难点和采用的解决方案灯,其中包括自研的大规模倾斜三维自动建模超算平台GET3D,三维模型半自动修复、大规模匀光匀色和模型修理等内容,在敦煌、克孜尔等石窟中的应用,以及与人工智能融合在长城保护中应用中缺损区域定量分析技术等。
主讲人
姓名:熊友谊
单位: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职务/职称: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熊友谊,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博士学历,注册测绘师、高级工程师、高级项目管理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工作,带领广州欧科技术团队积极探索三维扫描、虚拟展示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遗产多维信息记录、智慧管理、活化传承等方面的应用,完成了南海I号、开平碉楼等文化遗产数字采集工程,广东省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等文博标杆项目,主持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与旅游服务综合应用示范》、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智慧博物馆移动应用公众服务平台》、年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传播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科研课题研究,获得1项发明专利,并先后荣获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银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等1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奖项。
报告名称: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中空间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
报告摘要: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保护和传承是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大事。新形势下,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和活化传播方式难以全面、系统地保护、挖掘和深刻阐释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不能满足实际业务发展需要和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创新性变革,借助空间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创新性变革,寻找解决现实问题、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新途径。
主讲人
姓名:李明
单位: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职务/职称: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卫星遥感、测绘航空摄影与文物的保护应用。先后主持或参加了通州大运河故道及沉船考古测绘、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三维测绘与数字化(二期)项目、圆明园珍贵文物数字化项目、合川徕滩二佛及江津大佛三维测绘测绘、长城数字档案示范工程等多个重大文物数字化项目。获得中国测绘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测绘学会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奖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6篇,获国家专利授权4项。
报告名称:长城精细化测绘与监测
报告摘要: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摄影测量技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长城进行精细化数据采集,并建立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系统基于通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充分整合以上各类长城地理空间信息,制作相应专题图层,形成统一的长城空间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并基于长城防御体系,逐级细化到长城本体的每一块砖,实现数字长城档案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建立长城数字档案工程,为后续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为修复提供数字化方案。
关于我们:
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帝测科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年创立,年成功挂牌新三板(知名品牌、公众公司、管理规范、融资渠道多样);拥有测绘地理信息甲级资质(包含8个子项)、工程勘察资质、土地规划资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密资质,公司下设子公司1个、分公司12个,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公司连续四年(~)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公司综合应用卫星遥感、测绘航空摄影、地表精密测绘、地下地质勘探、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致力于城市建设、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的全生命周期空间信息采集、动态监测、应用管理等业务;并提供基础设施信息化、智慧农业、飞行程序设计等信息集成和系统研发技术服务。帝测科技立足测绘地理信息全产业链,打造共创共赢大平台,以团队建设吸纳事业合伙人,以创新应用占领技术竞争制高点,力争年成为中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longa.com/hlcz/5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