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垄间,这一株株不到30厘米高的小苗就是合作社引进的大红袍花椒,这种花椒喜旱不喜涝,正适合山地种植,果实体肥个大,颗粒饱满,鲜红泽润,辛香麻辣,既是食材也是温中散寒,除湿,止痛的药材。那么这个项目是怎么引进的呢,这还得从张家楼镇的土地整理说起。
年,在张家楼镇的统一部署下,当时的海龙村开始了土地整理。这个村原先有一百余亩山岭地,由于缺水无路基本撂荒,其间乱石杂草丛生。此时,参与土地整理的几个枣庄工人的一席话给了村书记张宗利一丝灵感。
据介绍,他们的家乡也是这样的山岭地,那里家家户户种花椒,由于病虫害少,基本不需要管理。当地人就在花椒采摘季之前外出打工,7月份开始采摘了再回村收花椒。这样,一亩地一年收多斤花椒,按照30-40元一斤的市场价,少说也有一万余元的收入,加上外出打工的钱,当地早早地就有人家盖上了二层小楼。
听了他们的介绍,张宗利带领村两委成员,来到枣庄市山亭区取经,没想到,这一趟枣庄之行,让村两委成员大开了眼界。
年,党支部采用“合作社+商户+农户”的模式领办了青岛海龙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免费提供苗木和技术,见果后统一收购,号召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积极加入。然而村民们却对这个事情并不理解,尤其是三年之后才能有收益,到时的收购价格若有风险谁来承担?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带着村民代表一趟趟跑枣庄市场考察,这才打消了大伙的顾虑。
年,清明前后,第一批花椒苗免费种到了多名社员的余亩山岭地里。如今,花椒苗大部分成活,3年后,这些小苗将变成海龙网格党支部强村富民的“摇钱树”。
“我家有一亩半地种上了花椒苗,都活了。原来种了几棵桃树,也没有水,可长可不长的。现在有水有路了,花生地里套种上花椒,前两年还能收花生,第三年花椒就结果了,也不大用管理,挺有信心的。”今年70多岁的村民吴德聚告诉我们。
海龙网格党支部书记张宗利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地可以种70-80棵树,三年后就算一棵树结1斤花椒,一年一亩地还能纯收入元左右,随着树的长大,收入自然越来越多。村集体打算将要到期的余亩流转土地收回,三年后村集体收入每年就会增加多万,产业做好了就有钱了。”
在年6月的主题党会上,村里党员们讨论起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加上村集体将要回收的余亩土地,合作社今年将整合余亩土地进行花椒种植,并预计在三年内建起花椒产品加工厂。到时从社员手中收购的花椒由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让村里的青年留在本村打工。到时,这些不起眼的小花椒终会成长强村富民的大产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