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5日晚,本学期第一次第四十三期海龙果读书会海大分会于文新楼室如期举行。阅读书目为《初识传播学:在信息社会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及世界》,由肖鹏同学领读,欧阳霞老师、王志刚老师全程参与并点评。
肖鹏同学首先带领大家从传播的定义、理论的定义及文章内容结构方面入手,介绍和解析本书。01领读思路
第一节:何谓“传播”——定义是陷阱还是工具
第二节:何谓“理论”——实证与阐释的分野
第三节:传播“学派”——绘制传播学的导引地图
第四节:人际传播
思考:社交媒体——生活叙事的变迁与自我呈现
第五节:群体与公共传播
思考:共享的意义——“布道”与“交换”的沟通期望
第六节:大众传播
思考:社会建构——人与现实的结构二元性
第七节:文化语境
思考:性别与传播——新媒体、新修辞与当代转型期的性别议题
02何谓“传播”——定义是陷阱还是工具传播是建立和阐释可激发回应的信息的关系过程。
——埃姆·格里芬(EmGriffin)
信息:最核心的概念——能够激发认知上、情感上或行为上的反应。
创造:文本的内容和形式通常是由传播者构思、创造、策划、精心制作、组建、挑选和采用的。
阐释:由传受双方掌握,语言和其他符号具有多重意义和解释。
关系的过程:传播过程更多地关乎关系,而非内容。
03何谓“理论”——实证与阐释的分野??(一)实证与阐释的多维差异(二)如何评估理论实证性研究基于“感知”(sensing)——用感官去发现真实事物;
阐释性研究基于“直觉”(intuition)——揭示意义、关系和可能性。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了严格和想象力,但学术研究必然需要这两种品格的结合,因此,格里芬认为这两套标准是存在对应关系的。
04传播“学派”——绘制传播学的导引地图社会心理学派:作为人际互动和影响力的传播。
控制论学派:作为信息处理系统的传播。
修辞学派:作为技巧性公共谈说的传播。
符号学派:通过符号分享意义的过程。
社会文化学派:作为社会现实的创造者与制定者。
批判学派:对不公正话语的反思与挑战。
现象学派:通过对话感受自我与他者的传播。
05人际传播——“人际信息—关系发展—关系维持—影响力”01人际信息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人们对于人、物、事件采取的行动,基于人们赋予它们的意义。一旦人们认定某一情景为真,它就会产生真实的后果。假如不存在语言,就不会产生思想、自我认知,甚至个体对社会的社会化呈现。
皮尔斯和克罗嫩的意义协调管理理论
对话中的人共同建构他们自己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被他们创造的世界所形塑。他们通过对被告知的故事的共同阐释来达成一致,黏合和修补故事以达成协调。对话传播,既可以学习,也可以教授,而且容易形成传播。它改善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伯贡的违反预期理论
认为违反对方的预期是达成一致的优胜策略。如果违反的意义是有歧义的,高效价的传播者借助意想不到的行为,可以提升他们的魅力、可信度和影响力。如果违反的效价为负,传播者则应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
迪利亚的建构主义
认知他人时拥有更高认知复杂度的人,具备建构复杂信息计划以达成多重目标的心理能力。他们还具备传递个人中心信息以实现其目标的能力。
02关系发展阿特曼和泰勒的社会渗透理论
人际关系的亲密度是从一知半解到密切沟通,以渐进、有序的方式进行,是预测当下和未来结果的一种功能。持久的亲密关系需要双方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上持续和相互地暴露弱点。
伯杰的不确定性递减理论
人们在见面时,首要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longa.com/hlxw/9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