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后疫情时代的到来?
疫情在全球爆发,正在考验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并且全球疫情仍未完全控制,人类文明的阴影将长期共存;为适应疫情长期影响,媒介化社会现象加剧。离身办公、教学、购物、交流等现象出现;另外,例外状态对民主、自由、隐私等价值观产生威胁;世界对中国的他者化,去中国化与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对冲。一些国家对中国他者化、妖魔化,甚至去中国化,要把中国世界的体系中隔离开来。这种隔离有世界的原因,也有我们的原因,包括我们内部的应激性反应,民族主义高涨,也出现了非常强硬的态度,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加剧危机。未来我们如何去应对。可能应对不好的话,会迎来孤立主义,或是两大阵营的对立。现在是很重要的一个节点。接下里的10点内容阅读提示:
刘海龙教授在讲座中提及了10个点,对正在备考的21级考生来说,里面提及的许多内容还过于晦涩,你们可以在复习间隙当个课外论文看,当然里面也有你们可以补充进笔记的地方,如第三、四点对居家隔离的媒介形容,第六点对报道伦理的探讨、第8点对舆论场的新反思,第十点中后疫情时代下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可能性都值得你们作为案例或者观点补充。
那对即将参加复试的同学,尤其研究计划还没写好的同学,这里面的十大问题,你完全可以随便选一个作为研究方向,这个讲座内容对你们复试备考很有用,可以认真看一看。
01病毒传播对“传播”的哲学启示1、从传播本体的哲学的角度来考虑,病毒传播和信息的传播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尽管两者都叫传播,实际上病毒整个的逻辑与传播的逻辑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过去谈传播的话,重点来谈传播信息的传播。但是实际上还能从物质的角度谈传播,因为传播本身它的含义里面,除了精神观念的交流以外,还有交通的意思。而交通本身,其实并不是信息的移动,它实际上谈的是人或物或能量等等。所以,在传播最原始的含义里面,本身就包含着物质性的这一个分支。只不过在我们的传播学的建构过程中,尤其是施拉姆传播学的建构过程中,可能过于强调信息,因为他用信息论去整合传播学,那么实际上就把物质性这一个分支慢慢削弱下来。实际上通过病毒的传播,是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