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龙 > 海龙宜忌 > 正文 > 正文

培养现代化综合性高质量医学人才圆桌论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2/8 12:22:18
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406/4603899.html
<

  阳光讯(巩晓颖赵金萍崔萌记者郑亚雷)为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患幸福感,9月22和24日,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共同主办的“培养现代化、综合性、高质量医学人才”圆桌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是年秋季研究生“医学伦理与人际沟通”课程改革的新尝试。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人才培养处副处长吴小健在致辞中表示:医学伦理学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提高伦理决策能力的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在医患关系中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庄贵华指出:对公共卫生而言,医学伦理学不仅对医生的职业生涯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同时对公共卫生事业一样重要。伦理问题不仅是医生面对患者需要思考的,患者面对医生亦是如此。不同职业也会面临一系列伦理问题,希望此次论坛能启发医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医学伦理学。

  本次论坛由《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青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医学人文专委会主任委员和新颖主持。论坛邀请了20位嘉宾共同交流患者心中的好医生与医生心中聪明的患者,从多维视角分享了医者与患者的幸福。

  仁心仁术

  空军医院副主任医师张海龙,汉中市留坝县江口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郭发刚,以及西安医院主治医师张俊美作为医生代表分别发言。

  张海龙医生指出:医患双方最需要的是信任。医生在面对患者时,要秉持“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理念,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医生只有认真倾听患者诉求,并且与患者充分沟通,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

  郭发刚院长分享了在基层做一名全科医生如何实现职业发展和个人幸福: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因而去基层做全科医生是有充足的社会资源做支撑。作为医生,我们要引导患者更好地遵守医嘱,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

  张俊美医生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列举实际工作当中发生的具体事例,指出医生只有花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和交流,   人文情怀

  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西安医院护理部主任辛霞指出,医生和护士首先必须学会沟通。但是,只有知识或技巧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医学人文素养,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

  西安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孔德玲认为医护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将感性转变为理性,提升工作技能,用心服务患者,给患者营造安全的诊疗环境。只有医生、护士和患者三方信息畅通、沟通到位,互相支持、相互补台,互相信任、相互尊重,才能构建新时代和谐的医患关系。

  患者心声

  西安市癌症康复协会副秘书长、乳腺癌康复患者马复荣女士,西安市癌症康复协会理事、肾癌、乳腺癌康复患者时晓黎女士作为患者群体代表进行发言。

  马复荣女士认为和谐医患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医生对患者表达细微处的关心就足以让患者感到温暖,医患之间,爱是起点也是终点。一个礼貌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就可以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关爱。

  时晓黎女士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并结合决定患者幸福的五大要素,认为患者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勇敢地面对疾病和痛苦,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之下获得自身的幸福。

  未来之光

  香港中文大学届博士惠沼沼指出目前在医患关系中存在不对等情况。因此需要面向社会大众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医患双方的相互体谅;同时,医生要具有同理心,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医学部级肿瘤放疗学硕士研究生周舒玲认为医生心中聪明的患者应该具备四点:不卑不亢,求医院,就诊不是花钱买服务;知己知彼,了解自身病情、理解医学局限;理性认知,医生是人不是神;乐观向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级免疫学硕士研究生黄静瑾围绕同理心和信息不对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医生除了要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级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吴小雨就年轻医生如何在患者面前树立自己的权威和亲近患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是权威性:对自己充满自信。其次是亲近感:把患者当成好朋友的好朋友。注重非言语性的动作。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级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卢梦楠认为疫情期间医患关系是空前和谐的,后疫情时代,我们要更加努力把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持续下去。

  法·理·情

  陕西省法学会卫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尚进认为如何对待经济困难的患者是一个医患关系的问题,医生应该有法律底线、理性思维,医学生学习和掌握法律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陕西省法学会卫生法事常务理事、永嘉信律师事务所律师宋丽指出只有奉献人类、贡献社会的科研活动才是被社会所接受和支持的。伦理审查有明确的指南和法律规定,所有科研不但要合法还要合规。

  西安医院医患关系调节办公室法务主管佘苗指出医护人员应该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善于倾听并向患者进行开放性提问,医生应换位思考,具有同理心。

  社会关切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叙事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叙事医学》杂志副主编郭莉萍提出共情、负性情感及建立关联性是叙事医学的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高级教师,陕西省自强模范陈少毅作为听障人士代表提出就医过程中对医生的三点期望和建议:一是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残障情况采用双向或者单向书写沟通模式;二是需要医生对听障人士有更多耐心;三是可以利用语音转换软件提高与听障患者的沟通效率;最后,他提出与重度听障人士沟通的最根本方法是手语翻译陪同,呼吁全社会   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部教授杨晓霖指出患者角度的好医生具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具有责任心。第二,具有回应患者能力。回应患者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叙事素养。叙事素养是生命主体听说读写故事的综合能力,也是倾听、反思和回应自我生命故事和他人生命故事的综合素养。医护人员应及时倾听,给予患者温暖的话语和安慰的眼神,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去及时了解患者需求。

  总结点评环节,西安医院儿科学系主任刘小红指出医学生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三步为一体。如今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但过度医疗是把医疗推向市场的结果,是临床制度的制定和诊疗规范化的结果。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副主编尹梅认为,当前的医患矛盾实际上是由来已久的。其实很多疾病的病因是未知的,这并不是医生的无知,而是全人类的无奈;很多疾病无法治愈,这不是医生的无能,而是全人类的无助。

  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理事长张金钟认为我们要培养高水平人才,学医不仅是学理论和技术,还需要陶冶职业道德。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保证人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医学生是今后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力量。

  西北大学二级教授、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赵丛苍对此次会议的主题表示充分肯定,对各位嘉宾的发言表示赞扬——“幸福”二字将论坛的宗旨提升到了一定高度,利用医学伦理学助力“医患幸福”命题的进展十分值得推广;医学人文教育十分重要,此次论坛是“医学伦理与人际沟通”课程的一次很好创新。赵教授还肯定了此课程的特色和实力,并建议申报国家思政课程,推动此课程进一步发展!

  据“医学伦理与人际沟通”课程主讲人王明旭教授介绍,本次论坛有六个不同:第一,要有大局观,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底线思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第二,此次论坛较以往论坛有所提升;第三,论坛创新鲜活,邀请各领域嘉宾,回答同学提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第四,交通交通,万物汇通。现在互联网的互通发展是交通大学名字的体现。第五,“西迁精神”和“抗战迁陕精神”是各位交大学子的明灯。第六,目前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遇之大变革,国家需要创新发展,需要培养综合人才。最后,王教授提出,医者仁心,医德必须放在首位,这也是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以此对研究生提出期望:作为交大学子,应当以母校为荣,深刻领悟“西迁精神”和“抗战迁陕精神”,向优秀校友学习,争做优秀交大学子,为世界之光!

  编辑:程珂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longa.com/hlyj/143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海龙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