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免疫应答、形成免疫记忆达到保护效果的。那么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能否通过接种新冠疫苗产生免疫力呢?
免疫功能受损人群是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目前尚无新冠病毒疫苗对该人群(如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该类人群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及保护效果可能会降低。
对于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根据既往同类型疫苗的安全性特点,建议接种;对于腺病毒载体疫苗,虽然所用载体病毒为复制缺陷型,但既往无同类型疫苗使用的安全性数据,建议经充分告知,个人权衡获益大于风险后接种。
神经免疫性疾病多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识别和攻击自身成分导致的。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脑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等)和周围神经免疫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症、视神经炎等)。由于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大多并不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因此对疫苗类型并无特殊要求。
一些神经免疫性疾病属急性发作性疾病,像尚未控制的的格林-巴利综合症、脊髓炎、脱髓鞘病等,为指南明确注明的疫苗接种禁忌症,建议这类患者在药物治疗康复、病情稳定后,经神经内科医生和接种医生评估认为可以接种后,再去接种新冠疫苗。其他一些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呈复发-缓解病程,如处于急性发作期也是同样如此。
神经免疫性疾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剂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使用激素治疗时多采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药物剂量逐渐递减,用药时间相对较长,会对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影响,造成注射疫苗达不到理想的免疫效果。但目前的指南中我们尚未找到明确的激素使用后多久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建议药物疗程结束,病情控制稳定,咨询专业医生后接种。
如果是应用了人免疫球蛋白的患者,应至少间隔1个月以上接种新冠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如果在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接种疫苗之后也可能会影响疫苗效果。大家在接种前要把接种疫苗时的健康状况,既往患病史、用药史,目前的控制情况、停药时间等事项,如实地向接种点医生反映,由医生来做出判断,尽可能保证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大程度使接种者获益。
如果注射新冠疫苗期间,接种者突然患上了上述疾病或突然出现急性发作期,则应以疾病的治疗为主,及时根据医嘱应用人免疫球蛋白或激素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补种,同时应考虑到治疗期间使用的药物可能会影响疫苗效果,请充分告知医生,合理安排补种时间。
其他非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症等,总体原则是谨慎接种。一般来说,在病情稳定时可以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在接种前请咨询专业的风湿免疫科医生和接种医生,评估是否适合接种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策划陈文筱投稿
sakura_
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