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记者从《遵义丛书续编》编纂工作总结暨遵义市地方文献挖掘利用座谈会上获悉,《遵义丛书续编》已完成编纂工作,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遵义,古称播州,是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历史遗迹和历史记述文献著作十分丰富。汉代即出现文化先驱“汉三贤”:舍人、盛览、尹珍。清中叶起,遵义文化发展进入繁荣期,涌现出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杰出代表的一批文人学者,据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及各府州县地方志所载,遵义历代各类著述不下千种。遵义历来有编史修志、整理文献的优良传统。年底,遵义市提出编纂《遵义丛书》这项文化工程,并于次年3月正式启动编纂工作。年12月,收入府、州、县各级地方志书等材料宏博全面的《遵义丛书》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近现代以来,遵义因“遵义会议”而成为红色革命圣地,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见证了深刻的社会变革,积累了丰富的书籍、档案、报刊等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大多散存于全国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为进一步充实完善《遵义丛书》内容,打响《遵义丛书》文化品牌,在完成《遵义丛书》后,编纂团队即启动了民国时期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编纂,继续出版《遵义丛书续编》。历经四年的编纂整理,《遵义丛书续编》已完成相关编纂工作,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陆续出版,续编共分为《古籍卷》《民国图书卷》《民国报刊卷》《明清实录遵义资料辑录卷》及《红军长征遵义资料辑录》,共计成书册。《遵义丛书续编》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整理了红军长征期间的档案资料,记载了红军长征历史脉络,对彰显遵义地方文化特色、加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红色旅游、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基础资料。《遵义丛书》和《遵义丛书续编》的编撰,是有史以来遵义规模最大、最系统、最全面的一项古籍文献整理工程,填补了遵义文化发展史上古籍文献集成出版的空白,对传承遵义历史文脉、提升遵义文化软实力、增强遵义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据了解,遵义市将通过数字技术让《遵义丛书续编》在云端呈现,采用数字化扫描和精细化标引,开展知识图谱建设,建立专题数据库,加强市内各图书馆的联动,形成全面共享、重点集成、多库配套的数据库系统,让文献资料“活起来”,走进大众视野,获得突破时空限制的生命力。“完成纸质出版之后,我们也将研究和推动相关数字化和专题出版,期望更多人通过《遵义丛书》和《遵义丛书续编》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遵义,进一步推动相关学术研究,挖掘利用其蕴含的价值,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大项目编辑室副主任代坤表示。“文献,是文化自信的宝贵精神财富。”《遵义丛书续编》副主编谢尊修指出,《遵义丛书》及其续编,是遵义市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反映了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是遵义地方重要的文化财富,彰显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硬实力,也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座谈会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川大学、《光明日报》、贵州文史馆、《贵州文史丛刊》、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大学、遵义市政协、遵义市长征学学会、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遵义市图书馆以及遵义市直相关部门等省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国欢编辑蒋洪飞二审陈颖三审唐正平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longa.com/hlzz/1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