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第一期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上演了一次美食与智慧的交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莅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同学们“边吃边聊”,除了分享自己博士论文关于“宣传”观念的研究成果,也与在场的博士生、硕士生分享了选题、研究和写作过程中的“后台”过程。
刘海龙教授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的知名学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史论部主任、《国际新闻界》杂志副主编。
干货分享为什么要研究观念?研究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行动,因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研究观念必须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才能发现其中的联系,这有助于我们提高学术想象力。研究观念能让人变得更为宽容,更能够容纳他人与我们的思想差异。什么是观念史?在传统路径中,观念史指的是对哲学与科学中的观念进行的专门研究;但近年来,对观念史的研究逐渐拓展到日常观念,包括“宣传”在内。ArthurO.Lovejoy曾提出“单元-观念”(unite-ideas)概念,它指的是基本的、持续不变的或重复出现的能动的单元。“单元-观念”往往是一种含蓄的或不完全清楚的设定,是某地特有的假定、命题、理智的习惯,或者是在个体或一代人的思想史起作用的或多或少未意识到的思想习惯,它虽然未被正式表达,但心照不宣。如何研究观念史?由于观念往往是跨文化、跨民族的,因此,对观念史进行研究必须反对民语言造成的传统划分,必须“穿越全部历史领域”。要知道,同时代不同国家人的共同性大于不同时代一国人的共同性。在研究观念史时,学者往往会陷入误区,他们往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