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龙 > 海龙泡制 > 正文 > 正文

地标萧山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许多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 12:42:49
如今的人很难想象,位于萧山老城区的城河——一条窄窄的水道,在古代曾经如此辉煌:皇帝的龙舟曾从此经过;历代的漕运都从此流向帝国中枢;诗人们乘着轻舟,开始他们多年的漫游;巅峰时期,这里“浪桨风帆,千艘万舻”。

萧绍运河,是浙东运河的西段,西起西兴(今滨江区西兴街道),东至曹娥江(东小江),全长78.5公里,萧山段至西小江,长21.6公里。

年6月22日,包括浙东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萧绍运河起源

浙东运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晚期,吴越争霸时期。范蠡修建山阴大小城(军事堡垒,绍兴城的雏形)时,疏浚了山阴故水道,也就是废弃河道,这一工程连通了东西小江,成为越国腹地的交通命脉。

而运河萧山段的诞生,与鉴湖有关。古代鉴湖是萧绍平原上的一个巨大的陂湖,这是一种低洼地蓄水形成的湖泊。东汉永和五年(年),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通过筑堤拦截会稽山北诸水,山阴故水道周边流域形成鉴湖。

鉴湖号称八百里,周围长度据记载为里,其面积包括湖中洲岛在内为平方公里,是今天西湖的30多倍,“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所以李白的“一夜飞度镜湖月”还是略为夸张的说法。

一百多年后,晋惠帝时,由会稽内史贺循主持,修建了自钱塘江南岸的永兴西陵(今西兴)至会稽郡的西兴运河。

西兴运河/郑海龙摄

这本是鉴湖作为水库的一条配套灌溉河道,西兴至衙前段基本为人工开凿,衙前段至郡城则多利用了废弃的河道。西兴运河的开凿说明,萧绍平原沉积日多,原本的沙地河滩,随着时间推移,已经具备农业开发的价值(修筑海塘也是同理)。而通过运河连通湖河,可以加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使平原从沼泽地变成良田。同时水道也能用于灌溉,萧绍平原的农业经济由此繁荣起来了。

萧绍运河繁华

如果只是用于灌溉,浙东运河不会千古闻名。运河的交通运输得到倚重,是自晋室南渡,政治中心南移开始的。萧山的大规模开发,人口流入也是在此时。南北朝时,会稽郡成为“海内巨邑”,其时,运河的水运功能已远远超过了灌溉功能。

隋唐时,运河已与京杭运河沟通,浙东大批漕粮由运河至西兴,经钱塘江转至京杭大运河,运往统治中心。年,会稽观察使孟简筑官塘,即在运河两侧修建纤道,以人力拖动船只,加快运行速度。

古纤道,石板纤道多为明时建造/萧山史志

两宋时,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帝国粮仓,运河的地位更加突出,萧绍运河得到多次疏浚(运河连通的大量南北流向河流,均带有大量泥沙,容易淤积,运河需要时时疏浚),运载能力达到石(绍兴段可达石),而且此时浙东运河已经完全成型,自西兴可达宁波甬江。江南鱼米之乡的出产,源源不断地经过运河,到达临安,再至全国各地。

除了漕运,运河的货运与客运也极其发达。运河两岸因河而兴,商贸繁荣,仅萧山一地就形成了3个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街市,自西往东依次为西兴(西陵)、萧山、衙前。元明时期,宁波(时称明州)为重要的贸易港口,运河又成了进出口贸易货运的黄金水道。

“浙东唐诗之路”则是依托于运河的一条旅游路线。大批诗人渡过钱塘江,在西兴或渔浦搭上小船,开始他们浪漫的浙东之旅。沿着运河泛舟若耶溪,或至曹娥江溯剡溪而上,最后到达天姥山、天台山。李白曾三到越中,杜甫在浙东徘徊4年之久,可见诗人们对这片山水的喜爱。

官河衙前段/萧山衙前

南宋时,帝陵在绍兴,因此,皇帝驾崩后以船队送葬。第一个入葬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逃跑皇帝宋高宗赵构,数十年前这条运河曾庇佑他逃脱金兵的追击。他死之后,浩浩荡荡的船队穿越萧绍运河,历时5天到达陵寝。此后南宋还有5位皇帝死后经萧绍运河运往绍兴安葬。

明清时期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彼时鉴湖已经消失,唐代的浪漫主义气息消散无迹,运河上往来的,往往是市井气浓郁的商旅小贩。为了节省时间,运河上开设有夜航船、埠快船。夜里赶路,白天好做买卖。明代作家张岱试图对此作最后的抵抗。他编辑了一本《夜航船》,搜集了几乎古代所有有趣而无用的知识,用于夜航船中闲聊,展现文人风采,提高乘客文化水平。然而这本书从来没有出版过。

萧绍运河衰落

明代,随着浦阳江改道,西小江连通曹娥江,航运地位下降的萧绍运河颓势已现。至明末时,运河较大的船只不过数十石,与南宋以百石计已不可同日而语。

康乾盛世中,萧绍运河迎来了最后的辉煌。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均通过运河,赴绍兴祭大禹,乾隆十六年(年)这次声势尤为浩大,余艘船只组成的船队,行进在萧绍运河上,几乎塞满了整条运河,沿河住户张灯结彩,运河上冠盖夹岸,跨河的桥上搭结扎松柏的彩棚。

此后,萧绍运河便一蹶不振,尽管船只通行依然繁忙,商贸依然发达,然而它已经不再是运输的要道。清末轮船的广泛使用(海运)以及杭甬铁路的通车,让运河更加边缘化,也让其从此变成一条平民化的河,悄无声息地成了运河人家生活的一部分。运河还有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坐船走亲访友,进城赶集。至于游泳摸虾,更是夏天难忘的消遣。

偶然间有大人物坐船经运河去往绍兴,更多的是像秋瑾、鲁迅这样,他们在运河坐船往来时,都还没有成名。

直到20世纪80年代,萧绍运河迎来了历史使命的终结。多年历史的古老运输水道,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运河依旧静静流淌,只是再无人“聊作人间汗漫游”了。

(文/俞海波制图/俞钦洋)

萧山地标大征集

70年光阴如剑,时光在我们这座城市刻下印记。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时代巨变的亲历者,见证着萧山的快速发展。一座城市的荣光,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一个个的地标。这些城市独有的地标,在风雨的洗礼下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彰显着城市的性格,默默讲述着岁月的匆匆往事。

即日起,我们向大家征集萧山地标,请大家推荐心目中最具萧山特色、最能体现萧山70年发展变迁的地标,我们将根据推荐的情况,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进行采访报道。

推荐方法: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longa.com/hlpz/10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海龙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