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新闻改革四十周年,也是中国新闻学百年,在岁末盘点过去一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整体态势,颇有一些仪式感和纪念的意味。本文从中国大陆、港台等地近30种学术期刊中遴选出在研究问题、立论与论证、研究发现等方面有所创新的新闻学研究文献加以回顾,以期反映这一年学术界的新动向与研究趋势。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话题的选择并不是客观统计的结果,而是基于对其成果的原创性和话题新鲜程度的主观判断。我们希望籍此能够放大甚至发现具有延展性的话题与成果,推动未来的相关研究。根据今年的研究话题,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研究经典问题、新闻业变迁、新闻传播史研究、新议题等五个板块对相关文献作进一步细分和梳理。
作者简介:
束开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
PS.与上一篇传播学回顾文献一样,人民大学的刘海龙教授每年年初都会对上一年度的新闻学研究做综述研究,盘点回去过去一年度的新闻学研究主题,对于大家把握新闻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具有导向作用。
苏涛彭兰:年的新媒体研究
方惠刘海龙:年的传播学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共新闻实践与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可以关照当下的新闻理论与业务实践,也可以历史地回眸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思想与传统。年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兼顾上述两个面向,在共时、历时与空间视角等三个维度上呈现了较有层次感的研究成果。
(一)中共农村办报传统及其历史实践
与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所确立的“全党办报”传统相比,自年既已开始的“农村办报”理念及其实践探索也被视为中共在革命战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性贡献,“-年间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践行的这一办报理念虽说是根据中国土地革命的实际状况而采用的权宜之计,(但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没有设想、探讨党在农村创办报纸这一情况,也没有提出过有关的指导意见,‘农村办报’作为一种创举,填补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的空白”。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农村办报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对不识字的党员读书报”早在年古田会议的决议中就已明确提出,后来发展为适应苏区实际情况的“读报组”(黄瑚,徐蓓蓓,)。这一做法在党的农村基层宣传工作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海燕,)。一项对建国初期陕西农村“读报小组”变迁过程的考察展现了读报组从群众运动到制度化、常态化的转变,“读报组已经抵达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维度,成为一种政治学习的日常仪式”(沙垚,)。近两年读报组的研究颇受重视,但如何在历史语境中全面理解其效果与功能,仍然存在分歧。
从历史的纵深感中抽身,对中共新闻理论及其实践的关照也可以在凸显空间视野的努力中获得一些另类的认识。比如,基于国际共运史的视角,中共新闻理论和实践是国际共运的产物,它的理论合法性来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资产阶级新闻制度的批判,实践合法性来自中国革命的成功;又比如,基于北美新闻传播的在地实践理解中共新闻理论与实践,会做出新的诠释,对美国右翼意识形态构成冲击;此外,在全球视野下,结合批判传播政治经济学、后殖民文化研究和转型政治学等学术理论资源,中国新闻理论与实践又构成了新的规范性的乌托邦(赵月枝,)。就像年中国的革命思想输出西方一样,这样一种去语境化的解读固然可以为西方的媒介政治经济研究提供一种另类的参照,但是当其经过双重跨语境实践后重新回到本土,与在地现实还具有多大的契合性,还有待观察。
(二)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与新闻真实观
对马克思经典文献中所蕴含的新闻传播思想与观念的持续开掘,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对经典新闻理论问题的哲学思辨,一直是研究者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longa.com/hlzz/10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