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丽江,在见濯水”
古香古色的黔江濯水古镇,
有着“亚洲第一廊桥”之称的风雨廊桥
亦有着原汁原味的会馆、学堂、吊脚楼、四合院……
当然,还有那原汁原味的土陶。
濯水石鸡沱土陶已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陶与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用土陶吃饭,用土陶盛水,
在濯水,几乎家家户户都用陶罐装油、装糯米甜酒、装泉孔酒、泡霉豆腐、装米粮……
经窑火烧制而成的土陶在土家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石鸡沱的土陶作坊却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在石鸡沱,原来30家土陶作坊,
如今,仅剩刘家这一家;
刘海龙,刘氏土陶传承人,
随其父刘沛良老师傅
从小便接触这土陶制作技艺。
刘家,亦是土陶世家,
相传几百年前,
刘氏先人因缘际会来到黔江,
在一个叫石鸡沱的地方发现陶土后,便定居下来,
以土陶重振家业,
一晃,便已过百年。
如今,
刘海龙烧陶,依旧采用传统柴火陶窑,
以12孔的龙窑烧制而成,场面蔚为壮观。
刘海龙烧的陶,以祖辈沿用至今的当地岩土为原料,
这种红、黄、白、黑的岩土烧制而成的土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用这样的陶罐存放的食材才不易腐坏,保持鲜美。
原来的刘氏土陶多以泡菜坛、油盐罐、水缸为主,
后来刘海龙的父亲刘沛良开始制作土陶酒具,
刘氏土陶也慢慢开始了自己的革新之路。
如今,
酒缸、酒坛、酒盅,以及形形色色的陶艺品,
使曾经低迷的石鸡沱土陶渐渐重现生机。
陶坯,几经晾晒,
加上印花和上釉,
经过窑火的洗礼,
才算完成一件土陶的烧制。
从陶土到成型的土陶,
是时间的磨砺,
亦是手艺人匠心的坚守。
说它原汁原味,
是因为刘氏制陶如今依旧沿用古法,
脚蹬轮盘,龙窑柴烧,
传统的印花工艺和古朴的手工旋纹,
展现着濯水当地的特色。
陶土的质感,釉色的光亮与纹理,
与慢条斯理的土陶制作技艺一起,
研磨着时光,
成为永恒的记忆。
招募非遗匠人
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让世界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